加快比賽節奏,該改的只是shot clock嗎

最近讀到這篇新聞「籃球新規則 進攻時間重設」:「2014年FIBA籃球規則最大的變更,就是進攻時間重設的規定,進攻24秒雖不變,但進攻球隊的第二波進攻最多僅14秒;舉例來說,進攻球隊快攻上籃不進,又搶到進攻籃板,即使當時進攻時間超過14秒,一律重設為14秒。」


(圖片來源:Wikipedia – Shot clock)

從近年來國際籃總試圖重整國際重大比賽時程,乃至各種調整,我們不能不給它一點掌聲。雖然FIBA某些方面來看是個黑得可以的組織,至少,也還願意求進步,隨時代調整腳步。

任何運動項目的規則調整,應該事前都有試算並實驗過,不過我是很懷疑二次進攻時限由24秒下修為14秒,能夠縮短多少比賽時間。而且相關規則調整也包括了即時重播(instant replay)規定的放寬,這有可能導致比賽時間加長。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籃球和NBA的進攻,廣泛而言都愈來愈向快節奏靠攏,與其擔心shot clock不夠用,不如說球員興之所至就開火是更大的問題。畢竟,這可是個有NBA球隊找來NCAA第三級大學瘋狂投籃隊伍教練到發展聯盟任教(請見Kings hire Grinnell College assistant as D-League head coach),打算每12秒出手一次,而且還有「七秒出手」概念(籃球作者Jack McCallum記述2005-06年鳳凰城太陽隊的書,名為Seven Seconds or Less)的年代啊。

真正要縮短比賽時間,比數接近的比賽終了前用頻繁犯規來買時間,讓看球者不得不翻白眼的作法,說不定反而應該是重點。然而這是規則所允許的,硬要落後隊伍不能用犯規來爭取時間,也說不太過去,為了縮短一點時間而剝奪落後方求勝權益,同時減損球賽可能出現的戲劇性,反而因噎廢食。

如果讓我來作,我可能會採取一個更大膽的措施,那就是緊縮防守尺度,而且從裁判訓練開始作起,然後自然而然塑造一個全新的、公認的防守尺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體而言,現代籃球普遍有著對於防守肢體接觸過於寬鬆的現象,這方面,FIBA的問題遠大於NBA。光從控球自後場運球進前場,就可能面臨無數次的拐、撞、戳、推,禁區裡就不用說了,有時快打死人了裁判也當沒看到。這樣的尺度,從正面來詮釋是讓球員──而非哨音──決定比賽勝負,let the player play;負面來看,它隱然允許並鼓勵「更進一步、更侵略性」的防守動作。

年紀大一點的球迷或許還記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NBA中由底特律Bad Boys引領而颳起的一陣防守旋風。在防守至上的哲學指導下,有幾年NBA已經變成WWF般的搏鬥,最後因為平均得分低得太離譜,觀眾對防守籃球倒胃,NBA才出面以針對hand check等防守動作的修正,慢慢將球風再度導正到球員和球迷都能接受的方向上來。我們可以說,這樣子的風格已經不太可能再被接受,也不大可能在籃壇重現。

簡單的說,防守像打架或是幾乎沒有防守的籃球賽,都不是球迷可以接受的,也都不會是正確詮釋籃球運動的方式。

換句話說,主張緊縮防守尺度,也不是天真到要去維持加拿大人奈史密斯博士(James Naismith)發明籃球時的13條規則,很愚蠢的說籃球應該是一項非接觸性運動(non-contact sports),不該有肢體碰撞。但是,當肢體碰撞已經大到足以影響這項運動的執行性和觀賞度時,或許該是調整的時刻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要求「更乾淨」的防守也可能帶來副作用,那就是犯規和罰球大增,結果時間還是沒有縮短,節奏還是沒有加快。不過這一切應該能夠在一個統一尺度獲得接受之後,得到改善。

籃球是一項重視流動性(fluidity)的運動,它既不能只鼓勵進攻,也不能只鼓勵防守,必須尋求一個巧妙的平衡點。所有的規則調整,都必須將這個原則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