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控球與中鋒的雜想:一山不容二虎?

前陣子和朋友打球聊到一個話題,由於這位朋友在場上的進攻表現時好時壞,所以當時我就問道:「以一個中鋒來說,你的防守算是不錯的,但為什麼進攻這麼不穩定呢?」他是這麼回答的:「因為我需要一個好控球來引導我。」這讓我不禁有個疑問:「在NBA,有一個好的控球的球隊真的能培養出一個好中鋒嗎?一個偉大的控球與中鋒真的能夠共處一隊嗎?」


放眼NBA近十年的環境,優秀的控球可謂過江之鯽,但若以「未來有機會進名人堂」的眼光去看,CP3、Steve Nash、Jason Kidd絕對算是當中最具指標性的人物。



先從筆者最喜歡的Nash談起好了,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是太陽時期帶起跑轟戰術,他與Amr’e Stoudemire的擋拆令太陽球迷難以忘懷,Nash神乎其技的傳球加上俐落的外線搭配Stoudemire血脈賁張的灌籃,這對組合在當時的西區除了Robert Horry的大屁屁外可說是所向披靡。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此情卻在Shaquille O’Neal的交易案後成追憶,Shaquille O’Neal加盟讓太陽的球迷瞬間惘然,彷彿一台原本在高速檔疾速奔馳的跑車突然被打回低速檔導致輪胎鎖死,進而拽出季後賽的跑道。



反觀Jason Kidd、CP3的生涯中似乎都沒和甚麼偉大的中鋒合作過,不過他們卻都有讓所屬球隊翻身的能力,而且皆能讓隊友與自己的帳面成績很好看,但是在他們主政的時期球隊好像也沒有培養出甚麼具有主宰力的內線球員,縱使Kenyon Martin、Tyson Chandler與兩人的配合依舊令人記憶猶新,但撇去Kenyon Martin 身為四號位不談,Tyson Chandler離開CP3之後也沒有展現其能在聯盟興風作浪的能力。



或許只以後衛的角度來看有失公平,NBA歷史上也不妨有像Bob Cousy和Bill Russell以及Magic Johnson和Kareem Abdul Jabbar等成功的案例,但除去這些上古神獸,以90年代的四大中鋒來說,其身旁的控球大多都只能算是稱職的綠葉(John Starks是個不錯的左右手,雖然大家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成為Reggie Miller的背景…、Kenny Smith是個穩健的射手扮演著Olajuwon身旁的最佳影武者、Avery Johnson有著「小將軍」的封號,只是其光芒與兩位名人堂級的巨星一比相形見絀 、Ron Harper從過往的飛人蛻變成隨侍在側的帶刀侍衛,體能以及得分爆發力早已今非昔比。),其中與O’Neal短暫合作的Penny Hardaway是裡面離「偉大」最接近的控球,不過可惜的是他猶如流星般無比耀眼卻稍縱即逝。



「控球是球隊的大腦,中鋒是球隊的軀幹,唯有清晰的頭腦和強壯的軀幹才能帶動全身的運作。」這是以前我的教練對我說過的話,但現今到底是甚麼樣的轉變,使得這句話並不適用於這個聯盟呢?

持球時間與戰術配置
Andrew Bynum曾表示Kobe Bryant限制了他的成長,雖然筆者認為他可能是指腦的成長,雖然Kobe並不是控球,但後場球員與前場球員對球權的爭奪其來有自,就像Dwight Howard在魔術時也曾抱怨Stan Van Gundy把進攻重心都放在外線球員,Shaquille O’Neal與Penny Hardaway、Kobe的心結,籃球只有一顆,持球時間的長短將大大地左右球員的發揮,因此究竟是打由鋒線主導的半場陣地戰,還是由後衛持球推進的跑轟,這樣的戰術配置也會影響到球員在場上的表現。



聯盟環境與球員心態
現今速球文化取代90年代固壁清野的焦土戰,中鋒從過去背框單打逐漸轉型成強調機動性,不同以往的厚實屏障,現代的中鋒更強調快速的補防,如Hassan Whiteside、DeAndre Jordan等,過往的要球低位也慢慢地往高位進攻移動,以前攻守兩端都具有宰制力的五號位急遽減少,轉而變成專司防守的藍領苦工。



相較於控球,一個中鋒的養成著實不易,縱使天資聰穎有時受限於心態也難以獨當一面,過往的球星曾不只一次批評過現今球員太過「軟」,這可能不是只有球風、球技方面,甚至還包括心理層面。大江東去浪濤盡,JaVale McGee、Andrew Bynum、Larry Sunders這些都可謂一時豪傑,卻終究因為心理因素沒有成為千古風流人物,由此可知就算你具備了身高、體能、天賦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仍然無法成為一方之霸。



天賜的臂展、驚人的體能,當初非常看好JaVale McGee能成大器,但終究只是個美麗的錯誤。

成長受限於控球
「Nash的加入等於廢了Stoudemire的進攻。」當初在文章中看到這句話給我相當大的震撼,孟子曾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好的控球讓其他人的進攻變得更簡單,但卻也在一次次的空檔中喪失了磨練進攻技巧的機會,看著現在的DeAndre Jordan不禁會令人想到以前的Stoudemire,靠著生猛的體能成為每日好球的常客,可是在低位單打的技巧上卻停滯不前,雖然Stoudemire生涯後期曾拜師 Olajuwon企圖增進禁區腳步,但是傷勢與年紀卻無情地剝奪了他的機動力。其實相較於Jordan,筆者本來認為Blake Griffin會先步上Stoudemire的後塵,可是Griffin卻開始增加中長距離的投射並逐漸往全能長人的方向發展,顯示出他對於成長突破的自我要求。Jordan沒有Stoudemire那麼穩定的中距離,但在籃板的拼搶以及補防的判斷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CP3驅動程式的幫助下,「DeAndre Jordan 2.0」似乎難以阻擋,可是未來沒有良好的後衛餵球抑或是體能狀態逐漸下滑,「DJ2.0」還跑得動嗎?這點值得觀察。


一個好的控球可以讓其他位置的人擁有更舒服的進攻機會,也確實能使中鋒的進攻效率提升,可是速球文化導致具有宰制力的中鋒式微,控球的品質良莠不齊,難免會有「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感嘆,但熱火證明了即使沒有一流的一號與五號依舊能夠成為逐鹿中原的勁旅,馬刺、老鷹近幾年更詮釋了籃球是一項團隊的運動,明星陣容不一定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每個人都必須為了這個團隊犧牲些自我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勝利的方程式並非永恆不變,這才是籃球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