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BA和SBL看CBA的影響力

中國職籃CBA今年也邁入第20年了,過去的CBA只是一個亞洲低層級的聯賽,其知名度與競爭環境甚至低於韓國職籃KBA,然而在金錢和市場的加持下,CBA對世界籃球的影響力開始得到提高,特別是對於台灣籃球的生態有了巨大的影響。





以CBA來說,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自Stephon Marbury開始,當時的Marbury在紐約已經變成眾家媒體嫌惡的對象,導致他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不得不遠走他國,而CBA優渥的待遇和低競爭的環境,剛好成為他最佳的表演舞台。一個還在當打之年的NBA球員加入到了CBA聯賽,所造成的衝擊是難以想像的。



Marbury加入CBA就好像在金魚缸內放入一隻大鯊魚,只要把球給他,就能讓球隊打出非常好的成績,能得分能傳球,也連帶的讓他身邊的球員一起提升。雖然過去姚明也曾以一己之力帶領球隊拿下冠軍,但姚明的身材條件,至今在亞洲也僅出現過他一人,Marbury則代表的是一股新勢力,只要出錢就有機會能買到的服務。就像我們CPBL和現在SBL找的外援一樣。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中國開始大量的引進外援,中國這幾年的財大氣粗有目共睹,開出的薪資比歐洲更優渥,對抗力遠低於歐洲聯賽,很容易刷數據,因此不少NBA過氣球員開始到這裡尋求新的一片天地。而中國在經濟成長帶動下,各隊也開始不滿於僅只是過氣球員,要也是過氣的明星,甚至開始招募那些在美國不得志的替補球員。



這樣的情況有好有壞,先讓我們來看看好的部分,由於外援的加入,整體球賽的品質得到了提升,或許外援出手的次數太多,甚至比賽場上接近一半的數據都由兩位外援提供。但是這些外援的加入,確實讓整體比賽的競爭力得到提高,比賽中為了不讓外援過度的消耗體力在防守上,基本上防守都交由本土負責,因此養出了一票善於防守對抗的後衛,並且這個後衛也需要良好的空手走位接應投射,來幫助外援在進攻時拉開空間。禁區更是中國這幾年最有斬獲的地方,自從易建聯之後,中國再近兩年又出了王哲林跟周琦兩個能飛善跳的7尺以上球員。這兩個球員也受惠於提早面對到NBA級的外援,他們本身的基礎能力是比當初到美國的易建聯要成熟一些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壞的情況則是因為球權長期被小外援佔據,所以中國幾乎練不出本土的控球,這也是環境使然,畢竟外援的切入對抗能力遠非CBA目前本土後衛所能及,如果非要用本土控球,往往落得被對手的外援打爆的情況,所以變相的變成球隊尋找更好的外援,並以外援來打造球隊。



以今年來說,美國就有A. Blatche、Al. Harrington、M. Beasley、W. Bynum,甚至高中生E. Mudiay投身到CBA,然後回國打出成績的H. Whiteside和過過水的A. Brooks可以說是CBA開始也成為一個比NBDL更好的美國練兵場也不一定。



同時因為CBA也開放了球隊額外使用一個亞洲外援的名額,因此台灣球員也有機會在CBA以亞外的身份出場,而CBA較優渥的薪水和更好的對抗環境,也確實幫助了台灣球員的成長,甚至讓我們真正可以在國季賽場上打敗中國隊。不過要到CBA討生活並不是那麼容易,雖然CBA各隊不是那麼重視亞洲外援,畢竟多數其他國家的球員不如本國的,但是台灣球員到CBA之後,卻往往連替補或第六第七人都很難站穩,反而因為失去舞台導致身手衰退。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如此,個人還是覺得只要有好機會,SBL的球員應該要去挑戰CBA,畢竟只有提高自己的程度,才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有更好的表現,不過這個論點不適用於PG這個位置,因為到中國幾乎很難有好機會表現,訓練也會要求配合外援而轉換進攻模式,有非常高的機會產生不良影響。